10月6日,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魚類基因組與分子育種團隊和院生物技術中心聯合在Nature旗下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二倍體鯽高密度連鎖圖譜及鯉科魚類基因組進化研究成果。
鯽具有二倍體、三倍體和四倍體等幾種天然倍性,存在兩性生殖和天然雌核發育不同的生殖方式。另外,鯽具有極強耐低氧力和耐高堿力,體型體色變異大等特性。因此鯽是研究全基因組進化和生殖發育的重要模式動物。同時,鯽年產量超過300萬噸,養殖范圍廣溫廣鹽,是我國重大養殖品種之一。構建鯽遺傳連鎖圖譜,將為解析鯽的基因組學變異和重要性狀的功能解析奠定基礎。
該研究采用全家系高通量轉錄組測序方法,鑒定多態性SNP標記,構建鯽高密度連鎖圖譜。圖譜包含8521個SNP標記,總圖距5252.37cm,平均圖距0.62cm。該方法相比現有簡化基因組測序優勢在于,高達84%的標記位于蛋白編碼基因上,有利于定位重要性狀相關的功能基因,也適合后續開展比較基因組分析。
該研究進行了鯉、鯽、草魚、斑馬魚和青鳉等5種魚的比較基因組研究,證實鯽基因組經歷了第4輪全基因組復制事件。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鯉、鯽、草魚和斑馬魚這4個鯉科魚類中存在較大的共線性塊,但也存在許多染色體重排現象,表明鯉科魚祖先基因組在物種分化分別經歷不同的染色體間重排事件和加倍時間。鯽的高密度連鎖圖譜為經濟性狀的精細定位和遺傳解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該研究通過對體長和體重性狀的QTL分析,定位了體長、體重生長密切相關的候選基因集,為鯽未來的性狀解析和分子育種提供了指導位點。
研究論文的題目為“The genetic map of goldfish(Carassius auratus) provided insights to the divergent genome evolutions in the Cyprinidae family”。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匡友誼副研究員和鄭先虎副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孫效文研究員和院生物技術中心李炯棠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影響因子5.228。網址為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