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至30日,以劉偉研究員為組長的大麻哈魚課題組,分別在呼瑪河干流古龍干河口下河段、湯旺河下游渠首壩下和遜別拉河下游烏底河口下河段展開大麻哈魚放流示范工作。本次放流的大麻哈魚幼魚帶有三種組合標記,是2016年春季人工繁殖孵化培育的優質健康群體,共計10萬尾。這也是繼2012年開始在黑龍江中游撫遠段水域增殖放流黑龍江種群大麻哈魚以來,將放流水域上移至500km以上的松花江下游湯旺河和1300km以上的黑龍江上游呼瑪河,這標志著我國建設大麻哈魚高、中緯度原始產卵場種群恢復和棲息地重建示范工作又向前邁進一步。
大麻哈魚是重要的生態環境敏感指示物種之一,大麻哈魚資源保護與恢復和棲息地生態修復是一項以關乎自然資源修復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的綜合生態系統工程。開展重點水域大麻哈魚產卵場生態修復和種群資源恢復研究,通過理論和技術的不斷自主創新,建立起完整的增殖放流群體標記與評估、棲息地適宜性評定與生態修復、種群增殖保護與恢復應用技術體系和示范區。幾年來,在農業部漁業物種資源保護和漁業生態環境監測項目的資助下,課題組已在湯旺河、呼瑪河、遜別拉河、黑龍江蘿北段-撫遠段和綏芬河等水域開展了群體標記放流,累計放流大麻哈魚苗(卵)達50余萬尾(粒),使得我國境內大麻哈魚的洄游路線和半徑基本覆蓋黑龍江全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