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懷著無比敬畏的心情觀看了劉永坦院士的先進事跡。觀看之余,被劉永坦院士的家國情懷、科研成就、當代科學家無私奉獻精神深深觸動。作為一名黨員、一名科研工作者,應時刻以劉永坦院士的不畏艱難、永攀科技高峰的精神所鼓舞和激勵。
一、矢志不渝,為國擔當搞科研
劉永坦出生于1936年的南京,經歷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他和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國家蒙難,民何以安?他更懂得家國情懷,家人給他起名叫“永坦”,是對他及國家安寧的祝愿與期許。
1978年,已經在哈工大執教二十年的劉院士被外派到英國留學深造。“向海而興,背海而衰。”海外留學經歷讓劉永坦清醒地認識到:沒有強大海防,就沒有牢固的國家安全,就沒有新中國人民的幸福安康,海防的真正核心技術只能靠國人用智慧和奮斗去爭取。1981年秋,劉永坦像老一輩科學家錢學森一樣毅然回國,并帶回了一個宏愿——雷達能看多遠,國防安全就能保多遠,從此開始了他開創新體制雷達的科研之路,這一干就是40余載。正是憑借這份家國理想與責任擔當,劉永坦及其團隊在艱難的科研高峰上不斷攀登,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取得了輝煌的成果。至今他科研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息,因為科研無止境,國防無上限。劉院士不忘初心、使命擔當的科學家精神,是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
二、孜孜不倦,為人師表鑄師魂
劉院士從教六十年,既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六十年,更是傳道受業解惑的六十年。他既是成就卓著的雷達技術帥才,又是善于教書育人的杏壇名師。無論獲得什么榮譽和頭銜,他最看重的還是“教師”這一身份。從教60年來,他一直致力于電子工程領域的教學工作,先后講授過“信息論”等十多門課程。在承擔繁重的科研任務和領導工作的情況下,仍然勇挑重擔,不僅為研究生授課,也為本科生講課,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國防人才。學生們都表示:有坦先生“把舵”,干的有勁兒!有坦先生指路,千難萬難都敢闖上一闖。功成不必在我,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作為科技領路人,始終以培養儲備科技人才為己任的師德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三、淡薄名利,大德無言做貢獻
在劉永坦的心底,中國人那覺醒的靈魂就是對科學的追求、對祖國的赤誠,這絕非金錢或榮譽能撼動的。多少單位高薪聘請他做客座教授,都被他一一謝絕。他教育兒子,對學術的追求不是簡單地“為發表而寫論文”、“為評職積極努力”,而是要做出真正有用的研究,怎樣對國家有利,就怎樣去做。
劉永坦夫婦攜手走過60載,時值哈工大迎來建校百年,他們共同作出一個決定,將可以由個人支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全部捐獻給母校,設立“永瑞基金”,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國之利器。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楷模是人民最驕傲的明星。劉永坦院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信仰與忠誠。如果信仰有顏色,那一定是最耀眼的中國紅。以劉院士為榜樣,帶著那片紅色的信仰,在本職崗位上,在為人民謀幸福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聯合第一黨支部——董曉麗